退出长者模式 无障碍辅助浏览

镇安县人民政府关于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第20号提案的答复函

寇立亚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强化科技赋能培育提升首位产业的建议》(第20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提案深刻剖析了当前生态康养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对下一步生态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您的提案非常契合我县实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我县在今后的工作中会把提案建议作为开展工作的重要指引,强化科技赋能培育产业。

一、关于“坚持科技引领推动”的建议

近年来,镇安县深入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决策部署,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生态康养产业提档升级,发展新动能不断迸发、聚集效应持续凸显,正走上生态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一是科技赋能产业发展。镇安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重点培育以天坤实业集团为链主的健康文旅康养产业链、以琅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为链主的健康医药康养产业链、以盛华茶叶公司为链主的特色健康食品康养产业链,形成三大百亿级康养产业集群,全力构建“一核引领、两环支撑、多元驱动”的产业发展布局。以延链、补链为主线,全年新建、续建生态康养项目66个,完成投资33.3亿元,其中5个市级重点康养项目完成投资7.2亿元。宝箧象园茯茶精制加工厂及茶文化传播体验中心等37个项目已建成。积极开展碳汇交易项目试点,有序推进国家战略储备林、森林碳汇等项目建设,完成林地碳汇核算6000亩,谋划EOD项目7个,成立生态产品价值转换中心。二是电商产业乘风而起。全县已建成电子商务产业园1个、电子商务物流园1个、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个、农村快递物流分拣中心1个、农村电商服务站点80个、镇村快递物流点145个,形成了以农村淘宝、邮政、供销为主的县镇村三级电商服务、县镇村三级物流、农产品供应和农产品溯源“四大体系”。北阳山牛肉、万家食客甘栗仁、达仁象园茶、魔鑫王魔芋凉皮等40余款成为网络热销产品,线上销售占比逐年递增。2024网络年货节等网络促销活动,推动我县农产品入驻天津消费帮扶平台,参加南京都市圈网上年货节“数商兴农”新春专场对接会,持续激活线上消费潜力。

二、关于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的建议

一是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我县依托午峪工业集中区的区域优势及资源优势,建设秦创原镇安创新促进中心,中心内设一楼秦创原镇安科技展厅、二楼大数据中心及企业服务大厅、三楼电子商务、四楼企业孵化、五楼路演厅及培训室。科技服务大厅,具备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创业孵化等业务功能,为创新创业主体提供标准化、专业化、一站式全流程服务。路演厅用于科技成果推介、项目路演、业务培训等。2023年共组织校地校企供需精准对接活动8场次,签订校企技术合作协议8份。二是推进创新载体建设。紧抓西商科技融合契机,加强西商科技交流合作,策划建设“西商科创走廊”,因地制宜打造“三器”示范(试验)基地。建设秦创原创新谷和“成果转化先行试验基地”,主动承接秦创原总窗口政策外溢和功能延伸。截至目前,有省级众创空间1个、镇安板栗试验示范站1个、市级科技示范镇1个、市级星创天地2个,申报省级高能级孵化器1个。

三、关于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建议

一是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围绕全县发展大局,刚性引进高层次人才22人,柔性引智150多人次。先后成立张凤鸣博士工作站、镇安板栗试验示范站等10多个专家工作站和研发中心,吸引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何佳林等多名行业拔尖人才,培养本土专家人才1500多人次,开展苏陕人才交流培训563人次。用好秦创原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探索“校招企用”“市引县用”等模式,有2家企业获批秦创原引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认定省级“科学家+工程师”队伍1支、市级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8支。二是深化校企校地融合发展。积极引导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荐企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开展深度合作,将高校院所的创新人才变成镇安企业“外挂”的研发团队,建立起良好的校企供需合作关系。2024年与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工程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学院、商洛学院等高校共同组织校地校企供需精准对接活动4次,达成合作意向4项,签订校企技术合作协议3份。

四、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一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镇安县抢抓西商融合协同发展战略机遇,县科教局积极扎实开展科技“双进”行动,深入各类企业开展技术咨询、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等服务,深入企业54家,征集企业科技需求58条,与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学院等高校共同组织校地校企供需精准对接活动8次,达成合作意向10项,签订校企技术合作协议8份。二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按照“企业牵引、基地带动、项目支撑”的思路,不断加大五味子、天麻等中药材基地建设,提升中药产业科技含量,开发康养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发展壮大茶叶、蚕桑、魔芋、食用菌等特色产业。镇安县与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成立魔芋、板栗、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研发中心8个,研发生产魔鑫王、甘栗仁、香菇酱等新产品152种。三是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秦创原镇安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以来,我们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建立了校地校企合作关系,组建了以均健佳为代表的企业研发中心12个,高峰兰花产业园等校企试验实践实训基地5个,推荐上报秦创原·现代中医药发展论坛成果3项,推荐4家企业参加秦创原总窗口地市协同(商洛)创新成果展,推荐上报2024年度秦创原建设重大项目11个,征集2024年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指南3个。

五、关于完善保障措施”的建议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分管县长任副组长,县科协、发改、教体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镇安县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三年倍增计划》等政策文件12份,每年召开科技创新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会,安排创新驱动试点项目资金,专项资金用于科技创新奖补等支出。二是建立会商机制。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镇安县打造秦岭最佳康养会客厅工作推进专班,抽调文旅、卫健等部门骨干力量,安排了专项经费,实行集中办公。建立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印发了《实施方案》《专班成员单位职责分工》《重点工作任务清单》。科学编制了生态康养产业规划,启动“秦岭天池(月河)风景区”等规划编制。梳理国家、省、市三级科技政策扶持重点和方向,紧扣医疗、养老、文旅、体育、医药、食品六大产业体系,紧盯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建立生态康养项目储备库,论证、策划、包装生态康养项目82个。三是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率先启动工业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探索出一条“企业提需求、政府找人才、人才带资源”的创新引才之路,搭建技术交流合作平台,探索建立和完善科技人员服务基层企业长效机制。县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加挂秦创原镇安创新促进中心牌,建成了综合服务大厅、路演厅、培训室、专家工作站等线下物理空间,委托镇安公共信息有限公司运营,进行市场化运作,提供政策咨询、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等核心业务功能,统筹全县各领域优质科技创新资源,科学构建企业全周期、科研全流程、人才全阶段、支持全要素的科技服务体系。

六、关于加大科技投入”的建议

一是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制定《镇安县科技三项经费管理办法》,围绕主导产业和关键技术需求,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创新驱动试点专项资金,2023年安排创新驱动试点资金600万元,地方财政科技支出0.1797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0.48%。二是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研发投入统计培训,重点针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会计科目设立、统计报表填报等内容,联动税务、财政、统计、工商等部门做好精准指导服务。建立研发经费投入工作联席会商机制,形成数据互通、定期沟通等工作机制,增强各部门研发投入紧迫性和主动性。按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进一步减轻各类创新主体税负,有效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2023年企业研发经费6371.5万元,全社会研发投入8151.5万元,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78%。三是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网。以创建省级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为抓手,结合省级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试点,投入70多万元建成“质量服务超市”大厅,专设知识产权服务窗口,引入陕西省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等6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组建3支流动服务队,先后走访重点企业72户,举办知识产权培训2场次,指导企业开展贯标2家,申报“陕西好商标”1家,办理服务需求11件。实施“地理标志+认证+标准”联动培育模式,制定发布了“镇安板栗”“云盖寺挂面”地理标志产品陕西省地方标准,“镇安象园茶”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3个、国家有机产品3个,2023年获授权专利41件,全县有效专利总量达到264件。

下一步,我县将紧扣生态功能县和康养首位产业的发展定位,瞄准西安关中“大市场”需求,走与西安大都市差异化的发展道路,谋划都市青睐的生态康养项目,达到引人流、引资金的虹吸效应。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积极探索“西安研发,镇安制造”“西安成果,镇安转化”,精心打造秦创原成果转化“加速器”示范样板,搭建商洛飞地孵化器与镇安创促中心桥梁,常态化开展路演活动。强化健康管理、健康养生、中医药保健、健康旅游、健康食品等领域的实用型人才培养,定期组织培训,学习新知识、新理念和外地成功经验,借智借力推进生态康养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全面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融通发展能力。

镇安县人民政府

2024年5月30日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