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县同舟济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的办公室里,42岁的刘娥正对着电脑核对信息,屏幕上跳动的是8万名务工者的技能档案。忽然,手机响起,是湖北一家水果基地的负责人:“刘姐,这批摘橘工太给力了,明年还找你要人!”挂了电话,她笑着翻开记事本,里面记满了类似的感谢和待办的琐事——这是她返乡创业六年来的日常。
2011年的一个冬夜,在贵州一工地打工的刘娥,被同乡王大叔的敲门声惊醒。“小刘,老板跑了,三个月工资没着落啊!”看着大叔冻得发红的手和满脸的绝望,刘娥心里像被针扎。她陪着十几位老乡跑劳动部门、找项目部领导,折腾了半个月才讨回部分工资。
“那天晚上,大叔攥着钱哭了,说这是孩子的学费。”刘娥至今记得那个场景,“农民工找活难,维权更难,我要是能搭个桥就好了。”这个念头像颗种子,在她心里发了芽。次年,她毅然辞掉月薪8000元的管理岗,带着攒下的10万元积蓄回乡,考取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后,在县城租了间20平方米的办公室,挂起了“同舟济”的牌子。
公司刚起步时,没人相信这个“打工妹”能做成事。刘娥带着印着“免费找工作”的传单,跑遍了镇安的乡镇集市。一次在达仁镇,她蹲在路边给老乡们讲解服务,有人直摆手:“别是骗子吧?”她掏出自己的身份证:“我也是从山里走出去的,知道挣钱不易,骗你们我就不是镇安人!”
为了打通渠道,刘娥背着样品跑遍陕西、湖北、榆林等地的企业。2020年夏天,为谈成一家编织袋工厂的合作,她在对方厂区门口等了三天,来回跑了五趟才见到老板。“起初以为你是个女的,没当回事,但是看着你现在做事认真的这股劲,我们签长期协议!”如今,她已和500多家企业达成直招协议,从电子装配到果蔬采摘,岗位覆盖十几个行业。
刘娥创建的“三库联动”平台里,藏着不少暖心细节:劳动力数据库里,不仅记着“张师傅会电工”,还标着“家有老人需就近就业”;企业需求库里,备注着“某食品厂需能接受夜班的女工”;服务追踪库里,详细记录着谁的工伤保险该续了,谁的孩子要开学需预支工资。去年秋天,河南一家养殖场急需100名饲养员,她通过系统筛选出有养殖经验且愿意出省的务工者,48小时内就完成对接,帮养殖场赶在降温前备足了人手。
“刘姐,我在这边挺好的,食宿都干净,昨天发了防暑补贴!”电话里,镇安县青铜关镇的李大姐声音洪亮。三个月前,她通过刘娥介绍到浙江一家服装厂上班,出发前还在担心“出门在外受欺负”。
刘娥懂这种顾虑。每次组织务工人员出发,她都会挨个发一顶标识帽,上面印着自己的手机号和维权流程。去年冬天,九江一家养殖企业拖欠20名镇安工人工资,刘娥连夜坐火车赶过去,带着劳动合同和考勤记录找到项目负责人:“我们工人干的是血汗活,一分钱都不能少!”僵持两天后,工资终于足额发放,工人们眼圈红了:“刘经理,你比亲人还靠谱。”
这些年,刘娥为务工者购置的工伤保险累计赔付超百起,岗前安全培训救过不少人的命。有一次,参加过用电培训的王师傅在车间及时发现线路隐患,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火灾。“不是我厉害,是大家信我,我不能辜负这份信任。”刘娥说,她的办公室里挂着一面锦旗,是20位大妈集体送的,上面写着“就业红娘,致富福星”。
如今,经刘娥帮助实现就业的农民工已达3.8万人,人均年增收4万元。曾经那间20平方米的办公室,变成了拥有县镇村三级服务站的公司。傍晚时分,她常站在窗前看镇安的山,那里有她曾经走出的路,更有无数人通过她搭建的桥梁,走向了更安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