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武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落实中小学每天一节体育课与课间15分钟的提案》(第112号)已收悉。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注与支持,提案聚焦学生体质健康与全面发展,深刻剖析了当前体育教育面临的观念偏差、师资短缺、场地不足等核心问题,并提出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案,对我县落实国家教育政策、深化体教融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县教体局高度重视此提案,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结合当前教育政策落实情况和未来工作规划,现针对提案内容回复如下:
一、当前工作进展与落实情况
一是深化政策宣传与观念引导。修订《镇安县新时代中小学综合办学质量评价办法》,将学校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全面发展(如体育艺术素养、劳动教育实践等)、家校协同成效等纳入核心考核指标,破除单纯以升学率论优劣的倾向。成功举办2025年镇安县“六一”系列活动,目的就是聚焦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和“双减”目标,引导各基层学校在落实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特色课后服务、艺术教育等方面形成优秀成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阳光成长。
二是活化课程安排与校内资源整合。严格落实《商洛市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十条措施》,截止2025年5月,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全面推行“每天1节体育课+30分钟大课间+课间15分钟活动”模式。按照“一校一策”原则,统筹考虑教育资源和学生需求,结合课后服务与社团活动内容,精心策划、科学安排、合理组织、有序开展具有校本特色的课间活动,确保安全实效有质量。针对部分学校场地不足问题,我县持续推广“室内微运动”、走廊游戏、趣味运动、分时段分区活动等创新模式,目前已覆盖全县100余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确保每名学生日均活动时间不低于两小时。同时将足球、跳绳、传统武术等体育社团纳入课后服务。
三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与能力。2024年通过特岗计划、定向招聘新增体育教师8名,2025年特岗计划招聘体育教师4名,全部分配至农村学校;推行“银龄教师”返聘计划,组织全县体育教师技能轮训,开展“三大球”专项培训6期,覆盖教师200余人次,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教学技能和课堂组织能力全面增强。全县体育教师队伍结构持续优化,专业素养稳步提高,有力保障了体质强健计划的有效实施和课后服务活动的多样开展。
四是优化场地设施与社会资源统筹。积极统筹社会资源,与本地企业、社区合作共建共享体育设施,如2024—2025年累计投资2000余万元,完成11所学校21000平方米操场标准化改造,新增篮球场、足球场等设施30处。积极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截止2025年创建国家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5个(镇安中学、县初级中学、县第二小学、永乐街道中心小学、茅坪镇初级中学),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个(县第二小学),市级排球示范校7个(镇安中学、县第二中学、县初级中学、县第二小学、柴坪镇九年一贯制学校、高峰镇张家初级中学、大坪镇初级中学),市级体育单项训练基地3个(县第二小学足球训练基地、县初级中学足球训练基地、茅坪镇初级中学田径训练基地),承办全市青少年运动会单项赛2个(市五运会健美操、跆拳道比赛),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模式培养体育优秀人才,先后注册青少年运动员200余名,为省市培养输送运动员70余名。此外,建立校际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帮扶,优化场地使用效率,确保体育资源均衡配置。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局将持续以“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为目标,全力构建科学、开放、可持续的体育教育生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是完善督导机制,完善“四不两直”抽查制度(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严查挤占体育课时行为,定期通报落实情况。二是深化资源整合,联合文旅局、社区街道,打造“15分钟校园体育圈”,利用周边公园、广场拓展活动空间。探索“体育师资走教制”,缓解偏远学校专业教师短缺问题。三是强化考核激励。将体育工作成效作为校长职级晋升、教师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对落实不力学校实行评优“一票否决”。四是凝聚育人合力。积极争取县级财政增设“学校体育提质专项经费”,保障场地维护与课程创新,同时呼吁企业、社会组织捐赠体育器材或冠名赞助校园赛事,形成多元投入机制
再次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倾情奉献!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执行上述工作计划,定期向您反馈进展,并欢迎随时提出宝贵意见,以共同推动我县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镇安县教育和体育局
2025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