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za779940273-2015-00009 | 发布机构 | 统计局 |
发布日期 | 2015-08-25 | 文 号 | |
是否有效 | 有效 | 有限期限 |
2006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团结稳定、加快发展两大主题,认真实施“十一五”规划,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全县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完成预期目标,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18.12亿元(含铁路运输和高速公路投资增加值,下同),比上年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4亿元,增长3%,一产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6.2%;第二产业增加值6.26亿元,增长17.8%,二产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4.5%;第三产业增加值7.12亿元,增长11.2%,三产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3%。人均生产总值6348元,比上年增长12.54%。
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2006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社会贡献增加,成为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因素。全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619户,新发展私营企业35户。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88249万元,增长15.8%,占全部生产总值的48.71%。
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脆弱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规模优势没有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工业经济总量小,活力不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投资结构不尽合理,投资渠道单一;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后续财源严重不足;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对外开放水平不高,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2006年,我县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国、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三农”政策,积极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含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7.91亿元,增长3%。
农业生产实现稳定发展。2006年,农业生产战胜了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仍取得了较好收成。粮食产量11.4万吨,与去年持平;油料产量3598吨,增长20.1%;烤烟产量1668吨,增长27.5%;蔬菜产量50722吨,增长11%;茶叶产量58吨,增长7.4%。
林业生态建设不断巩固。全县积极推动城乡绿化建设一体化,国土绿化成效显著,城市园林建设步伐加快,生态人居环境迈出新步伐。退耕还林成果得到巩固,林木管护力度继续加大,经济林建设得到加强,林业生产对农民增收的作用进一步拓展。2006年,造林面积5430公顷,退耕还林653公顷;水果总产量9833吨,增长4.3%;核桃产量3640吨,增长2.9%;板栗产量5099吨,增长20.6%;食用菌产量406吨,果园面积508公顷。
畜牧产业化稳步推进。2006年,全县积极发展健康养殖业,加大畜牧产业化发展力度,不断提高畜产品供给能力,促进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畜产品生产能力的提高。年末大家畜存栏30427头,羊存栏191874只,猪存栏151994头,家禽存笼791035只;肉类总产量16129吨,比上年增长0.31%;奶类总产量133吨,增长3.9%;禽蛋产量5615吨,增长1.87%。
农业生产水平持续提高。2006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76873千瓦,增长3.6%;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450公顷,增长4%;化肥施用实物量13541吨,按年末常用耕地面积计算,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774.1公斤;粮食单位面积产量3201公斤/公顷,增长3.4%;油料单位面积产量1495公斤/公顷,增长20.1%。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6年,全县认真贯彻加快工业发展的决定,积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工业企业克难求进,生产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5646万元,增长17.6%,完成工业增加值15570万元,增长23.3%。全县工业实现利润5246万元,增长159%,实现税金3117万元,增长126%。
国有及规模工业快速发展。200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8719万元,比上年增长60.6%。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完成23242万元,增长70.5%,轻工业完成5477万元,增长28.9%。实现销售产值25982万元,同比增长84.7%。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1232万元,同比增长80.8%;资产合计20919万元,增长35.1%;实现利润2663万元,增长188.2%;税金总额2126万元,增长114.3%。
主要工业产品保持较快增长。水泥产量45万吨,增长166.27%;发电量12185万度,增长94%;机制纸580吨。
建筑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6946万元,增长25.4%。完成工程收入14364万元,实现利润总额821万元,增长56.9%;实现利税1220万元,增长29.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07641平方米,增长16%;竣工面积384418平方米,增长15.9%。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我县坚持不懈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产业项目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社会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力度,加快园林城市、旅游项目建设步伐,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呈现持续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93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4416万元,增长27.7%。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006年,全县重点项目24个,完成投资34798万元,增长32.9%。其中:工业项目完成10634万元;基础设施及社会公益项目完成8629万元,增长61.8%;社会事业及三产项目完成9064万元,超计划111.7%;支持“三农”项目完成6471万元,超计划108.3%。
招商引资取得积极进展。2006年,发展环境得到改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为吸收投资和进一步扩大开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全年引进资金12200万元,增长5.6%;招商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5.4%,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成果显著。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建成投产项目37个,新增固定资产72682万元,项目建成投产率65%。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水力发电6400千瓦/年,水泥生产60万吨/年,中药材加工年产饮片6000吨,钒矿开采57.6万吨/年等。
五、交通运输、邮政通讯
2006年,交通运输业继续发展,邮电通讯业快速增长,通信能力不断提高,市场稳步拓展。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完成增加值30180万元,增长9.2%。其中邮电通讯业实现增加值2217万元,增长16.7%。
公路建设进程加快。全县23个乡镇37个行政村实施了通村水泥路建设工程,完成通村水泥路路基改造242公里,混凝土路面铺筑154.35公里,其中通过省、市检查验收103.6公里。
交通运输能力提高。公路货运运输量42万吨,增长16.67%,货物周转量6300万吨公里,增长16.67%。公路客运量117万人,增长30%,公路客运周转量15210万人公里,增长30%。
邮电通信迅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3382万元,比上年增长5.9%。邮电主营业务收入2551万元,增长37.5%。其中电信业务收入1895万元,增长45.7%;邮政业务收入656万元,增长17.99%。本地电话年末用户44712户,增长30.79%;住宅电话年末用户33179户,增长10.86%;乡村电话用户27557户,增长36.6%。年末移动电话用户54000户,增长54.29%;年末互联网用户2019户,增长106.4%。
六、商业
2006年,我县积极贯彻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优化消费结构,扩大消费需求,培育消费热点,推介旅游品牌,消费市场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繁荣活跃的良好局面,为促进县域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消费市场稳中见旺。2006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947万元,比上年增长13.6%,增速比2005年高0.8个百分点。其中,县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8268万元,增长15.03%;县及县以下的零售总额完成24678万元,增长11.93%。
住宿餐饮业快速发展。2006年,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总额完成49297万元,增长13.34%;住宿和餐饮业零售总额完成3693万元,增长18.1%。
城乡消费结构继续升级。2006年,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结构继续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方式已从生存型向质量发展型转变。恩格尔系数由2000年的60.6%下降到42.5%;家用电器、化妆和金银珠宝、旅游等为代表的现代消费方式快速增长,在消费品零售额中比重明显上升。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地方财政收入3208万元,完成年预算106.9%,增长27%。其中国税收入343万元;地税收入1900万元。财政支出23312万元,增长34.36%。
金融形势保持稳定。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0417万元,比上年末增长24.09%,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3573万元,增长29.2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5711万元,增长31.0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5753万元,增长8.03%,其中,短期贷款50913万元,增长21.47%;中长期贷款24839万元,下降10.34%。金融机构现金收入403574万元,增长12.65%;现金支出438642万元,增长24.59%。货币投放35095万元。
保险业务健康发展。全县各类保险公司实现业务收入2252万元,增长3.78%;承保金额51170万元,增长6.01%;赔款支出1331万元,增长3.74%。
八、教育、卫生和文化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6年,全县认真落实国家义务教育政策,积极实行“两免一补”等相关政策,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局面。2006年,各类学校在校学生47657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2153人,小学在校学生2327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79%,小学毕业升学率100%,初中升学率76%,高中升学率81%。
卫生事业不断加强。全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展顺利。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等工作得到加强,卫生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与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2006年,全县拥有卫生机构28个(不包括个体办诊所),拥有床位540张,卫生技术人员704人。其中:医生305人,卫生防疫人员60人,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19张。计划生育网络机构加强,医务人员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妇幼保健工作继续得到重视,服务质量明显改善。
文化事业健康运行。县乡文化机构健全,活动领域不断拓宽,人民文化生活丰富繁荣,参政议政能力提高,发展经济意识增强,居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得到提高。广播电视光缆传输网升级改造进展顺利,已形成了无线、有线、数字等多种传输方式并存,无线传播、有线、数字接入等多种方式并用,相互补充的广播电视覆盖网络,在推动和发展县域经济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广播覆盖率95%,电视覆盖率96%,农村文化消费比重14.6%,电脑普及率2.97%。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全县常住人口为283992人,比上年下降1%。计划生育率97.15%,节育率95.7%。全年出生人口2002人,出生率为6.95‰;死亡人口2084人,死亡率为7.23‰;自然增长率为-0.28‰。
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年社会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11096元,增长10.42%。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1312元,增长9.9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000元,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33元,增长6.2%。
社会保障事业不断进步。2006年,参加社会保障人数52852人,增长11.54%,社会保障覆盖率30.29%。城镇参加医疗保险人数12100人,增长0.83%;城镇参加养老保险人数4204人,增长9.17%;城镇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达8900人,增长1.14%;城镇参加生育保险人数5200人,增长1.96%。全县低保制度不断完善,管理更加规范,农村合作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245735人,增长1.14%,占农村人口的99.37%。
十、生态环境
2006年,我县加快城市园林建设,积极推进区域污染治理,人居生态环境取得较大进展,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年末,自然保护区面积10732公顷;城区绿化覆盖面积1.54平方公里,增长10.5%;退耕造林面积保存率100%;森林面积279673公顷,增长13.3%。污染物排放量2850吨,同比下降2.23%;单位GDP污染物排放量150吨/万元,同比下降17.6%。生活垃圾处理量36500吨,同比处理增长4.3%。
注:1、本公报为年报数,国、省、市指标为初步统计数据。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其他行业价值量指标绝对数、增长速度均按现价计算;
3、乡镇企业主要指标由乡镇企业局提供。
4、东部乡镇:铁厂镇、大坪镇、灵龙乡、米粮镇、西沟乡、茅坪回族镇、关坪河乡、西口回族镇、张家乡
中部乡镇:永乐镇、回龙镇、高峰镇、青铜关镇、龙胜乡、云盖寺镇、结子乡
西部乡镇:柴坪镇、余师乡、达仁镇、木王镇、杨泗乡、月河乡、东川镇、黄家湾乡、庙沟乡